前言
這次透過好朋友寬杰推坑、引薦,很榮幸能收到占卜菜比巴的 susu 和窩窩的邀請來體驗《心房卡》;這陣子我花了滿多時間在思考這副牌「可以怎麼玩」。
簡介
牌卡規格:5.8 x 8.8cm,共66張
印刷:350磅銅西,軋細緻圓角,上撲克牌油
說明書規格:5.8×8.8cm
創作者溫馨提醒:
這套《心房卡》主要是由我們人工完成(約70%),同時也有使用 Adobe Illustrator 的 AI 功能輔助(約30%),像是描繪元素或提供靈感,再由我們細修、調整構圖到理想的樣子。至於說明書及相關排版,則是百分之百人工完成。如果您對 AI 的參與比較在意,也可以先斟酌是否要支持,避免日後有任何困擾。如前言所述,本套牌卡的設計過程包含了大量人力在精神上的投入與原創設計,而具原創性與創作性,符合著作權保護的要件。
因為牌卡仍在募資階段、未有最終定案,其他介紹建議參考嘖嘖募資頁面。
現正募資中(2025-10-15~2025-11-15)
https://www.zeczec.com/projects/innerhouse預定於2026年5月底前完成所有贊助方案的生產及出貨。
聊聊
關於這副牌卡,其實作者們主打的特色「免背牌義、自由聯想、非主流派系」對我來說不算是特別加分項——確實最開始讓我願意瞭解這副牌的起因是這些主要特色,但我真正喜歡這副牌的原因是「投射」。
在談投射之前好像應該先聊聊我的與牌卡的緣份——從2009年開始接觸非塔羅類牌卡,我就一直泡在這個坑裡,十幾年都爬不出來;一直以來都喜歡訊息明確、方向明確、組織架構嚴謹的牌卡,一直到2014年踏入新的人生階段,對於「牌卡」的理解和想像才真正擴展。
從西方神秘學領域既有的塔羅、雷諾曼、盧恩符文、歐甘、Kipper、Sibilla、數字占,一直到神聖存有的訊息、神諭類牌卡,再到諮商領域常用的OH卡和潛意識投射類工具,在「透過工具尋求解答」這件事情上我也是探索了很多年。
回來繼續說關於我愛的「投射」——我在這副牌中看見的不只是「建築的聯想」而已,更多的是「社群」的結構,類似地形地貌、群聚現象和一些曾經在寬杰的直播中跟寬杰聊過的問題——用途、目的、起源、方向——對我來說這才是這副牌卡精彩的原因。
在 New Age 領域中有所謂「內在世界」的概念,它是個人的身心靈、表意識與潛意識的整合結構,類似東方說的「元辰宮」,著重在「結構」——「我」的裡面有什麼、為什麼?
早在 2005 年的時候曾經小風靡過一陣子的十方領域探索內觀就是乘著「內在世界」的概念興起(現在網路上甚至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資訊……);而《心房卡》的出現,把一個三小時起跳的探索過程直接簡化了——我不再需要花大把的時間去冥想、畫圖、對話,簡單的幾張牌就可以解答每一次走十方的時候我所尋找的答案。
體驗
在與牌卡互動的過程中總是會不斷聽到「問題越清晰、答案越明確」,但我覺得這點在《心房卡》上是完全不存在的——牌卡只會忠實回答你的問題,不會跟你討論「你想知道的究竟是什麼」。
比起努力解讀牌面的「意象」,《心房卡》更像是用建築的圖像和名稱、在一個瞬間挑起無數「個人內在」的認知,將那些「聯想」全自動代入並且解答問題,完全不求人;比起占卜,它對我來說更接近一頁翦影——映照、投射、回應,都在個人的思緒中完成,不需要任何靈感、天賦、推演、猜測,只需要保持開放,謹此而已。
在剛開始看寬杰示範使用這副牌的時候,我一直關注的亮點都是「比較」解讀——將同一個問題拆解為A面和B面再彼此對照——相對於主流牌卡系統的「組合」解讀,這樣的玩法更有趣也更適合沒有占卜經驗的新手們。
而對於已經浸淫在牌卡世界中的同好們來說,介紹中提及可以參考建築的用途(去那裡做些什麼)、位置(包括如何前往)、氛圍狀態(包括牌面結構)……這些切入角度,能夠讓描述性的問題變得非常簡單,在具有參照性的問題中也常常出現很精彩的回答。
簡而言之,我喜歡它的點:
- 討厭用牌陣,或說有慣用解牌思路的我,覺得很有彈性;用不用都可以。
- 沒有張數限制,我自己體感張數越少答案越清晰。
- 同質性低,不會有三四張牌擺在一起說同一句話的感覺——「就只是這樣」的情況很少。
範例
舉個例子,在占卜中最讓我不耐煩(?)的感情問題是:「我和現任男友OOO的關係狀態是什麼樣子?」抽到的牌是編號47「書店」。
以牌卡作者們提出的聯想方向來擴展一下——
去書店通常是買書或看書,我喜歡去誠品,因為那邊的空間質感和書籍分類、推薦選書的品味以及架上選書是我喜歡的;我也很喜歡鑽書店角落去挖底下的老書、不能一眼看見的書籍通常都會藏著一些讓人驚喜的發現。買書是為了獲得知識或情感支持(所謂的情緒價值)、預先安排的休閒娛樂,可以重複獲得的正向支持(當然,也有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值得討論)。書店也不是只有賣書,文具、玩具、生財工具、辦公用品也是應有盡有。
在書店做的事去脈絡化就是:你喜歡的、滿足了基本條件就能帶走(例如付錢),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免費體驗。並且書店通常會開在人流比較多的地方或是特色地點。
單就這一小段就能夠給出很有趣的回答——關係的「狀態」是需要付出資源去換取想要的支持和娛樂,也有一些不是靠資源換取的東西;關係中有很多不同的面向,深挖進去可能藏著一些讓人驚喜的發現;可能感覺人來人往,但在這段關係中的人都知道自己想要在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。
而透過這一小段的覺察和討論,接著往下延伸去探討彼此如何看待這段關係、關係的發展方向、感情增溫的建議、可能存在的問題……等等,就能夠順著同一個脈絡一直往下進行了。
使用這副牌的過程也讓我想起曾經花很多時間在玩《說書偵探社》、《說書人》、《潛意識投射卡》、《OH卡》和《坦度伴侶卡》的經驗,但比起對視覺藝術的消化、理解,這副牌用的完全是個人經驗——我的書店是誠品,也許你的書店是金玉堂、博客來或是紀伊國書屋;我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當舖是做什麼用的,但路上看到的總讓我感覺陰沉沉。這些「生命經驗」也是解讀這副牌的必要資訊,不需要什麼知識背景,「不知道」可以選擇在網路上找答案、甚至跟生成式 AI 討論——海盜船是什麼、可以做什麼?皇宮和莊園有什麼不一樣?比起靠關鍵字,我自己的體驗而言,個人經驗和開放式的想像通常具有更高的準確度。
結
牌卡的本質只是桌遊,《心房卡》是真正回到牌卡原生意義的「玩具」,可以娛樂、可以跟自己聊天、可以幫別人解答;在「透過工具尋求分析和答案」這件事情上,這副牌卡以更輕鬆寫意的角度切入;與其說是「占卜卡」,於我而言更接近一種乾淨的內在投射遊戲,不需要回答任何的引導性問題,只要描述對建築的印象,這樣就夠了。
淺淺分享我很期待這副牌卡的原因,希望能給你們作為參考,我很期待把完成版拿在手裡的那天。